我是咸阳师范学院教师李晓霞,201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资助,于2018年4月21日到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访问学习研究,2019年4月20日回国。现将一年的访问学习研究总结如下:
1. 与外导、同行交流探讨学习,撰写论文,
提升科研能力
一到剑桥完成个人必要事项及报到后,立即开始与外导Mary Augusta Brazelton的深入交流与探讨,细化“抗战时期中英高等教育与国际学术交流研究”研究内容。因导师熟练汉语,因此双方中英文交流无障碍,于此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明确细化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查询相关资料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精读史料,以及与外导的多次交流与探讨,在留学期间共撰写了4篇学术论文,总计4万余字。一是“肌球蛋白轻链发现者曹天钦的科学贡献”,二是“水利学家周宗莲论英国高等工程教育”,三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奠基者李蒸的教育贡献研究”,四是“问道俄罗斯:《圣彼得堡数学学派研究》”。均已投到中国专业学术期刊,其中2篇“水利学家周宗莲论英国高等工程教育”和“问道俄罗斯:《圣彼得堡数学学派研究》”已经见刊,另外2篇正在审稿中。
通过一年的访问学习,与导师、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李约瑟研究所(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诸多科学史同行以及教育系、东亚系等相关学术领域的教授学者的深度交流探讨,极大地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科研能力。
2.收集查阅相关文献,为回国后续研究做准备
对于科学史的研究,首要任务是拿到第一手的文献史料,还原自然科学研究事实真相,发现科学历史贡献。本人所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围绕西北联大展开“抗战时期中英高等教育与国际学术交流研究”的史料搜集,特别是西北联大时期诸多留学英国的科学家在国外的学习经历、开展的实验、发表的学术论文、所做的报告、参加的学术演讲等原始期刊、报纸、图书等。因此,几乎每天奔波于学校图书馆、惠普尔图书馆或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系、教育系等图书馆,收集、阅读相关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有西北联大留学英国的李佩琳、谢文通、汪厥明、傅种孙等科学家发表的部分英文论文与相关的图书资料,为回国后续研究做好准备。同时,由于本人在国内所在单位是教育科学学院,加之对英国当代高等科学教育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查询科学史史料的同时,也搜集高等科学教育类资料或以访谈方式来了解剑桥大学理工科的科学教育现状与中国高等科学教育之不同,特别是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学生管理与就业、科学研究等教育要素来探究英国高等科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对我国大学办学的启示。也已准备好资料,围绕剑桥大学展开研究与撰写英国高等科学教育的现状、特色,以期探究抗战大后方的高等教育如何发扬民族精神,融汇世界思想,自觉守护与传承大学文化,从而探寻今日如何做一流学科、创一流高校的高等教育改革有效机制。
3.参加不同学科的学术报告和阅读活动,开阔学术研究视野
剑桥大学所有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每个院系经常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学术报告、阅读活动等,每周至少都有七八场学术报告,报告者或是剑桥著名教授、青年学者,或来自英国本地、或世界名校的科学家、学者,学术造诣深厚。因此,本人充分利用剑桥优越的学术环境,参加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李约瑟研究所(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教育系、东亚系以及外语系等系的一些阅读活动与学术报告,也参加了许多次访问学者举办的学术沙龙,在一年的时间聆听了无数场学术讲座。还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欧洲科学史大会”,真是一场科学史的盛会,更是吃惊于世界各国的科学史学者如此感兴趣中国古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历法的研究以及翻译活动。通过参加这些学术活动,受益匪浅,不仅拓展了学术圈,更是极大地开阔了学术研究视野,活跃了科研思维,获得了学术灵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特别是在近代中外之间科技文明翻译出版方面深受启发,将在后期研究中增加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4. 课程旁听与学习,丰富专业知识,领略名校教学风采
三学期一直在旁听外导Mary Augusta Brazelton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传播”专题课程。同时加大剑桥大学外系听课的强度,特别是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系、教育系的部分课程,来感悟不同或相近领域不一样的研究视角与内容,以便拓展自己的科学史以及科学教育等的研究视野。通过导师的精心准备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启发,也同时领略了国际著名高等学府老师的精彩演讲和高超的科研水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为我国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5.参加英语课程学习,提高语言文化交流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本人的英语听说交流能力,一年来专门参加了李约瑟研究所Sally’s English Class的英语学习班以及剑桥校园中心英语课程班。此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科学史相关的专业英语学习,例如建筑史、航海史等,因此在此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而且能拓展科学史研究内容。还利用业余时间与同系同事、所在城市当地人交流沟通,练习提高英文水平,进行文化交流学习,扩展自我眼界。还参加了剑桥大学NVS组织的英语角及各项英语活动,与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文化交流学习,放眼世界,将在回国的教学中融汇世界教育理念。
6. 同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由于本人在国内教学工作方面从事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剑桥学习研究学术期间,同时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撰写并发表了2篇文章:一是“基于UMU互动平台“互联网+移动学习”探究”;二是“《珍爱水资源》Flash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其中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
7.获批省级项目、荣获厅级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虽在国外访学,但一直不忘国内单位的相关工作。今年3月份成功获批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并且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出版的本人专著《近代中国西北科学教育史》荣获2019年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8.分享交流,学以致用
(1)利用在英国收集到的文献史料,加大力度,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2)与同事分享自己的学术信息和相关资源,为同事的科研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充分发挥自己在国外收集的资料、信息和其他资源,带动院内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教学课堂,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4)争取组建科研团队,凝练团队的科研方向,跟踪英国同类研究的动态,推动团队的建设和本单位的科研发展。
一年的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已经结束,收获颇多,不仅仅是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开阔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素养,而留给我印象更多的是剑桥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科研精神、人文精神。首先非常感谢国家资助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提供给我这次访学的机会、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我领略世界著名学府的文化精神;其次非常感谢中国大使馆胡老师及同胞们的支持与帮助;第三,感谢剑桥大学,感谢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提供科研环境,感谢导师在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指导。最后,非常感谢单位诸多领导、同事、访问学者及其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我会继续劈荆斩刺,不断探索,为祖国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